【榜样的力量·学生篇】叶岩松: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谱写青春篇章

发布者:张华发布时间:2024-04-15浏览次数:10

叶岩松,中共党员,经济学院2020级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现任班级班长、经济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组织委员兼纪检委员,曾兼任六安市柳树村团支部副书记。在校期间,荣获“国家奖学金”“突出贡献奖”“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共31项,曾获“国家级优秀志愿者”“蚌埠市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表彰,荣获第十届“挑战杯·华安证券”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共15项,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3项,在《经济要参》《中国人口报(理论版)》等刊物上发表理论文章2篇。现已推免至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开展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研究。

弘扬老区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坚定家国理想信念

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叶岩松出生于红色资源厚重的安徽省六安市,自小便经常听父辈们讲述发生于大别山深处的革命故事,也是从那时起,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将宣传弘扬践行大别山精神融入爱党爱国的实际行动中去,在广袤无垠且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点亮人生理想信念航标。2021年暑假伊始,叶岩松牵头成立薪火相传实践团,深入金寨县等革命老区,深度挖掘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并将大别山精神宣讲同“四史”宣传教育等有效融合起来,开展各类红色文化宣讲活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无论校内课堂还是基层一线,都可以看到叶岩松宣讲的身影。两年多来,他累计行程1000多公里,历时400多个小时,完成20余次基层党史学习教育宣讲会,开展10余次党史暨大别山红色文化研讨会。通过走访大别山当地群众、调研地方党史文献等途径积极寻找并记录无名英雄的革命故事,累计传播人次达到10000余次,获得《人民日报》海外网、《中国共青团》杂志、中青校园等媒体报道10余次,荣获2021年长三角高校大学生重走革命路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等表彰,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扎根基层一线 助力乡村振兴 勇担时代使命责任

强化学思践悟,注重知行合一。“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乡村振兴是必须写好的一篇大文章,需要乘势而上、接续奋斗,踔厉奋发、埋头苦干。”叶岩松将这句话作为践行青春使命的座右铭。2022年暑期,他正式申请成为安徽省六安市柳树村团支部副书记,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将爱农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任职期间,叶岩松深入乡村基层一线,参与柳树村各项日常工作,包括但不限于疫情防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以及入户走访脱贫户等。令叶岩松印象较深的一件事,是他利用自己经济学专业所长,协助村支书将村中的一块荒地流转起来,助力柳树村2022年度村集体收入增加8万元。提到这,他表示:“或许这就是实践的意义吧!看到村集体收入的增加,我感到非常开心,这将为脱贫群众又增加了一份收入。”叶岩松还坚持为陕西安康、云南玉溪等贫困地区孩子线上支教、知识科普等,鼓励山区孩子努力读书、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用行动回报家乡。在一次次乡村志愿活动和一次次爱心支教的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叶岩松也收获了国家级优秀志愿者证书、共青团玉溪市委表彰以及蚌埠市青年志愿者等荣誉表彰。

厚植爱农情怀 练就兴农本领 吹响人生奋斗号角

坚持勤耕不辍,多维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大学期间,叶岩松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勤奋刻苦学习、夯实专业根基,用专业之所长,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他认真学习微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专业课程,前六学期综合测评成绩位列专业第一(1/313)。大学期间,叶岩松多次带领团队前往农村地区开展调查研究,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田间地头,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历时2年,叶岩松带领团队在深入合肥市、六安市、滁州市、安庆市等农村地区调研后,形成一份5万余字调研报告《碧水清源同畅享,治污减排惠万乡——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安徽省十六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及综合利用模式探究》,因地制宜开展研究并提出不同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处理与利用模式,荣获第十届“挑战杯·华安证券”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他与导师共同撰写的咨政报告《设施农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探讨了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所处困境以及破解对策,已发表于中央级经济类内部刊物《经济要参》。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奉献青春。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叶岩松始终不断靠近并努力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经济学院;审核:经济学院 夏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