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园园,中共党员,教育学博士,副教授,文学院党委委员,中文系副主任,兼任中英语言教学研究会阅读学分会常务理事。自2016年在校任教以来,先后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担任《夏丏尊全集》(十卷本)第一卷、第六卷主编,先后获得校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决赛三等奖、“天安奖教金”二等奖、第四届“超星杯”移动教学大赛暨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决赛三等奖等多项荣誉,组建参与的教学团队在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第三届“超星杯”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曾获评校“教坛新秀”“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初心不忘 教学相长 共绘青春
“若是初心未改,多应此意须同。”站在高等学府的三尺讲台上,郑园园儿时的梦想成真了。面对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她感受到肩上正在担起的是无比重大的责任。一直以来,郑园园以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为育人追求,积极探索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力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新知识、新方法,她敏锐地将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积极申报各类教学、科研课题,孜孜不倦研以致教、教研相长,更好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经管”人才。
近年来,郑园园与中文系教师围绕全校通识必修课《写作与沟通》如何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积极开展各类教研活动、参加学校教学竞赛,并于2022年成功申报安徽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虽然每学期都要给学生上这门课,“但每轮教学都是在深刻总结了前期上课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进的,教师对待课程要做到常学常新、常教常新”。郑园园始终秉持这个观点,而她也是这么做的。每次上课之前,郑园园都会根据新近教学观察,梳理预判学生会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将新近发生的国内外相关新闻事件尤其是国家政策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开放的视域中学习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文学性、教育性与应用性俱全,作为‘经管类’学生,能够在大一阶段修习这门课程,对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个人发展非常重要。”每到学期结束,郑园园总能听到学生们这样的评价,而这正是她持续专注教研的巨大动力。
一直以来,郑园园本着“更好地为学生教学”的教育教学初心,严谨求实、不断创新,在历年学生评教中成绩优秀,多次获评教学考核优秀。她常常鼓励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检验学习的成果,多多尝试论文写作和参与各种比赛,要勇于在各个方面挑战自我。郑园园指导学生获第13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安徽赛区长文案类二等奖、第14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安徽赛区微电影类三等奖。
以德而耕 春风化雨 育人润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爱才有责任。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这成为郑园园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引。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她仍坚持深入学生群体,体察了解当今青年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一位“三跨”考研的学生这样回忆道:“郑老师是我求学生涯中的指路人。跨专业考研的压力很大,但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业上,郑老师总是耐心、细致地开导我、启发我,让我在迷茫彷徨的时候多了一份坚定、一份期盼,未来我也将带着这份关怀一直走下去。”
郑园园在工作中经常提到教育家夏丏尊有关爱的教育理念。她将这一教育思想放置于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下进行探究,认为“立德树人”旨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人格是个体在道德、审美与价值判断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其中,伦理道德情感激起的尊重是人格教育的起点,亦是“善”的师生关系共建的根本。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郑园园始终要求自己“为人师,为仁师”,要将热情、仁爱、宽厚之精气神韵传递给学生,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养成健全人格、塑造精神品行。
使命不渝 观照现实 服务社会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言,“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大学是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至为关键的阶段,引导学生形成立足国家需要、服务回馈社会的担当意识非常重要。郑园园认为,高校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身示范,用实际行动为学生作出表率。2023年,为积极响应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充分发挥中文系教师专业优势,郑园园联合中文系教师成功申请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并带领研究生、本科生远赴安庆望江县漳湖镇少数民族聚居地深入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当地普通话普及情况,以提升当地群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的普通话水平,激发其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实践活动受到当地政府及村民的高度评价。此外,作为高校党员教师,郑园园心系社会、勇于担当,多次积极深入社区开展社会服务,针对社区基层工作特点培训交流应用写作知识,将自身所学回馈社会。
以教师人格影响学生人格,在充满温度的教育教学中将知识、信仰与热情传递给学生,郑园园以实实在在的付出获得了来自学生和同事的一致赞誉。未来,她将继续前行,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迪、行为上的指引、生活上的帮助,彰显一名高校教师的魅力和风采。
(撰稿/图片:文学院;审核:文学院 王龙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