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7月4日—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研部举办金课论坛。论坛邀请南京大学李承贵教授专题讲座,教研部全体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教师、学生参加了论坛。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徐伟副教授主持。
论坛第一阶段为主题讲座。7月4日下午,李承贵教授就“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五种范式——兼论对实现‘第二个结合’的启示”作专题讲座。李教授通过回溯中国传统哲学20世纪“以西释中”百年诠释史,辨析出中国学人诠释实践中存在的“唯物认知范式”“科学认知范式”“人文认知范式”“逻辑认知范式”四大范式,并创新性提出“自我认知范式”。在对四大范式代表人物典型实例具体分疏的基础上,李教授指出各种范式既有对中国哲学在资料整理、价值开掘和品质提升上的积极作用,也存在“误解中国传统哲学意涵”“肢解中国传统哲学义理”和“消解中国传统哲学价值”等消极问题。针对积极推进“第二个结合”,李教授认为,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良性发展,都需要对方有效参与。一要找到彼此的契合点,在借镜“他者”双向互释中实现各自意义的澄明;二要有高素质的“两个结合”主体,能以科学、理性、健康的价值观念进行“马”“中”会通。
论坛第二阶段为教学研讨交流。参会教师主要针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方向及前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点”以及“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结合主体”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分享。李承贵教授通过回顾个人的学术研究之路,强调了文化坚守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民族文化“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难行步步行”的坚定信念。“好生之德,洽于民心”,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论坛第三阶段为实践教学环节。7月5日上午,部分与会专家、教师等前往凤阳小岗村开展实践教学,实地感受“小岗精神”“沈浩精神”背后的文化底蕴。彼此契合才能有机结合,小岗改革与发展的现实案例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契合性
(撰稿/摄影:马克思主义学院 熊贵平; 审核:马克思主义学院 周宁)